小程序美工 52年岳飞后人写信中央,请求照顾生计,毛主席批示:此人酌情救济

发布日期:2024-07-30 10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98

小程序美工 52年岳飞后人写信中央,请求照顾生计,毛主席批示:此人酌情救济

岳飞共有五子二女,在岳飞被构陷致死后,多方努力得以平反,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。

其妻子带着孩子们颠沛流离,沉冤昭雪后,后代繁衍,身处我国多地。

有一位名叫岳昌烈的岳飞后裔,在1952年的时候,因生活贫困,难以为继。走投无路下,曾给毛主席写了两封亲笔信,希望得到照顾。

这件事,毛主席是如何处理的?毛主席与岳飞这位抗金名将,有着怎样跨越时空的纠葛?

岳飞后人

新中国刚刚成立,国内基础建设才开始,百废待兴,多年的战乱,使得中国人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,这样的现状并不会因新中国的成立,出现立竿见影的变化。

岳昌烈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底层的普通民众。他有着十分固执的脾气,晚清时期,考取过秀才功名,本身一位教书先生,虽然收入不高,但生活也能过得去。

但就是因为他固执的性格,导致脾气比较怪,无法与人正常交往。也许是出身书香门第,又有着功名在身,本身又傲气了一些。

岳昌烈很难与同事接触,几次被学校方面警告,但他始终改变不了自己的坏脾气,这就最终造成被学校开除的结局。没有了工作,就意味着没有了收入。

好在岳昌烈始终是一个人,也许是文人的傲气,也许是怪异的性格,岳昌烈一生孤苦,没有娶妻生子。而多年的战乱,加之不善经营,也致使祖上留下的产业,不知不觉间消耗一空。

一贫如洗、没有收入的岳昌烈只能生活在一个破旧的小房子里,家徒四壁,生活上极度困难。

对于生活条件,岳昌烈并不看重,自己一个人,能吃饱饭就满足了,只要有书本为伴,人生就有乐趣。

但现实的生活,最终还是打败了心中的孤傲,外出找工作。因为他的脾气,没有人愿意接纳他,农活又不会做,最艰难的时候,岳昌烈甚至放下面子外出乞讨。

可这样的生活,让他无法接受,本是读书人,沦落乞讨的地步,给自己丢人,给祖上丢人,这是岳昌烈万万接受不了的。

为了活下去,实在走投无路下,岳昌烈选择给毛主席写信,将自己的情况上报,希望得到政府的照顾。

但那时候,一个普通民众的信件,想要直接寄给毛主席,哪有那么容易。在层层审核后,岳昌烈的信件被逐级上报,最后送到了中南海。

偏巧那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,毛主席整日忙碌于国家大事,忧心国家前途,身边的工作人员就没有将这封信交给毛主席,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。

岳昌烈等待许久,始终没有得到回音,而这期间,岳昌烈的生活更难了。无奈下,岳昌烈再次写了一封信,交给乡政府审核,后逐级上报。

而这封信到中南海的时候,毛主席依然没有看到。那时候,毛主席正在河南考察黄河治理情况。

而巧合的是,毛主席所在的位置正是汤阴县,这里是岳飞的祖籍。

一向对岳飞的事迹推崇备至的毛主席,正在参观岳飞故里,听着汤阴县领导,介绍岳飞的英雄事迹。

也是在这时候,毛主席了解到岳飞的后人,在国家大事上面立场坚定,引得毛主席的称赞。

毛主席是最为关心普通民众生活的,在汤阴县自然就十分重视岳飞后人的生活情况。

岳飞后人普遍生活条件都不好,毛主席一再嘱托当地政府,要对岳飞后人的生活,予以关照。

毛主席在岳飞故乡,关心岳飞后人的生活,对岳飞后人生活情况的重视,很快被中南海得知,岳昌烈所写的两封信也很快转交给毛主席。

听说是岳飞后人来信,毛主席亲自拆开信件阅读。

岳昌烈很有文采,尽管是求救般的诉苦信件,也写得很有条理,可见功底。毛主席考虑后,亲笔在信封后面写下“可酌情救济”。

在不违反原则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对岳飞后人的生活予以帮助,这不仅是对普通民众的关心,更是对岳飞的认可。

得到毛主席批示,地方政府考虑到岳昌烈自身情况。于是将他安排到文史馆,负责撰写历史资料等。

对于岳昌烈来说,他所请求的正是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,而不是靠祖辈功绩,谋取钱财。

就这样,在毛主席的关心下,岳昌烈的生活得以保证,尽管不富足,但岳昌烈已经十分满意。

而毛主席与岳飞,跨越时空的渊源,还在继续。

表达敬意

1954年,毛主席外出工作,途经西湖,看着秀美的风情,突然说到:“西湖边的坟墓,生前是富商,死后还占着风水宝地。”

主席的意思很明显,如此风景优美的地方,被富商占据,修建了很多的坟墓,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大。

本是人民群众共有的美景,却让部分人的坟墓占据,实在不合适。跟在主席身边的同志,马上询问主席,要不要迁坟?

其实身边的同志问的迁坟,主要是岳飞墓,身边同志都了解毛主席对岳飞是十分推崇的。

而岳飞墓正在西湖边,对这个民族英雄的安居地,当地领导,也不敢擅自决定。

毛主席考虑后,最终决定不能动岳飞墓。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,他的墓地也是历史的一部分,是重要的文化传承。

岳飞墓的存在,非但不会影响西湖环境,反倒是将会成为西湖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。在回到住所后,毛主席简单洗漱就让人请来当地领导。

不久后,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同志,赶到毛主席的住所,聆听指示。

见王芳赶路冲忙,毛主席热情招呼王芳坐下,并连连表示,不要着急,只是有件私事拜托。王芳同志一头雾水,心里想着不管私事公事,主席交代的一定是大事。

“王芳同志,清明节要到了吧?”毛主席心情似乎有些沉闷,低声问道。

“是的,在线全职美工还有几天。”王芳赶紧答道。

这时候,毛主席站起身,慢慢踱步,口中吟诵起岳飞的《满江红》,尤其是到了那句“靖康耻,犹未雪”,即将脱口而出时,毛主席停了下来,静静地看着远方。

现场的气愤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,这是毛主席对岳飞的怀念和敬重。

随后,毛主席对王芳说,希望王芳帮助自己完成一件私事。

原来,那段时间,毛主席要组织会议,将会十分繁忙,清明节的时候,无法抽身,亲自祭奠岳飞。

于是,拜托王芳同志,到岳飞墓,亲自献上几个花圈。并嘱托王芳同志,不能留下毛主席的名字。

几日后的清明节,岳飞后人及普通民众,纷纷前往岳飞墓,祭奠这位民族英雄。现场几个没有署名的花圈,引起人们的注意,纷纷猜想是何人所送。

一代伟人毛主席,不仅在军事、治国上面,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卓越才能,在文化造诣上,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。

尤其是那篇《沁园春·雪》,里面对历史上公认的千古明君,精准的评价,让人感叹。

一统华夏的秦始皇,贞观之治的唐太宗,草原雄鹰成吉思汗,可以说是在自己的时代,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,但毛主席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些帝王,自身存在的不足。

千古明君都有着自身缺陷,尽管取得的成绩不俗,但在毛主席看来,还能做得更好。

《沁园春·雪》是对古代大帝的评价,同时,也是毛主席对自己的鞭策,要取尽古人优点,严格要求自己,才能做得更好。

毛主席要求之高,可见一斑,但毛主席却对岳飞推崇备至,甚至视为偶像,这与毛主席的理想和岳飞的生平有着直接的关系。

跨越时空的“知己”

少年时期的毛主席,生活在动乱的年代,从下就立志改变这一切,自然不愿意在家人的安排下,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。

上学后,对私塾的教育方式就很不喜欢,那个时期的毛主席,更喜欢读一些小说。也是在这时候,毛主席读了一本关于岳飞事迹的小说,从此了解到了岳飞的故事。

岳飞铮铮铁骨,面对外地入侵,毫不犹豫地坚决抵抗,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,一次次挽救岌岌可危的大宋。

如果没有岳飞,腐朽的大宋,早就改朝换代了。可就是这样一位英雄,却被奸臣所害,让人痛惜。

这本小说,毛主席时常带在身边,闲来无事时经常翻阅,每次阅读,都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。

更让毛主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,那浴血奋战的场景,为了国家命运,岳飞带人勇往直前。

岳飞高尚的民族气节,感染着年少的毛主席。

也就是在那时候,岳飞就被毛主席视为偶像,成了心中的英雄,也使毛主席的内心,形成了强烈的爱国情怀。

从那之后,毛主席就十分关注有关岳飞的作品,一直在搜集相关的书籍。岳飞的事迹也一直在影响着毛主席,以至于在后期,毛主席曾经多次引用岳飞的故事,激励年轻的战士们。

1938年,刚刚开启全面抗战,在一次演讲中,毛主席就在战士们面前,讲述了岳飞的故事。

毛主席鼓励大家,英雄不问出处,不管是士兵、干部,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,大家要建功立业,要做英雄,就要努力奋斗。

随着抗战的进行,毛主席发表的《论持久战》,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。因时制宜,充分发挥我军优势,灵活多变地消灭敌人。

而这篇文章的思路来源,正是受岳飞的军事思想启发。

岳飞用兵,极其注重灵活,多次对金战斗中,岳飞都是采用灵活的打法,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,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,调动一切资源,打击敌人,绝不与敌人硬碰硬、拼消耗。

而岳飞的军事思想,在抗日战争中,十分适用。当时我国的国情、军事等各方面都要远远落后于日本,与敌硬拼,即使取得最后的胜利,也将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。

而这样的代价,对当时的中国来说,将是沉痛到无法接受的地步。

正是毛主席的《论持久战》,才演变出闻名世界的游击战,充分发挥我军一切优势,抓住战机,有力消灭敌人。

而人民军队,在很多方面,还有岳飞思想的影子。

岳飞曾有名言“饿死不抢掠,冻死不拆屋”,这才铸就了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,令强大的金兀术都对岳家军无可奈何。

而我人民解放军,之所以获得人民拥护,与岳飞这句话不无关系,这就是人民军队的军魂。

不管在什么情况下,百姓都是人民军队的靠山,而不是军队予取予夺的目标。

岳飞的爱国精神,毛主席十分推崇,多次公开表达对岳飞的敬意。对于后世有人故意抹黑岳飞,为秦桧等人洗白的时候,毛主席也是第一时间为岳飞正名。

岳飞这位几百年前的民族英雄,以其高尚的品质,爱国情怀,感染着一代代年轻人,精忠报国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
毛主席曾评价岳飞:岳飞被杀,家喻户晓、流芳千古,他留了血,这血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体内,世世代代都要传承下去。

岳飞泉下有知,也会为后世中,有这样一位伟人作为“知己”而欣慰、满足,这位“知己”不但认可、敬佩他的爱国精神,更是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,建立不朽的丰碑。

“精忠报国”岳母一针针刺在岳飞的身上,同时,刺在中华民族的血肉中,这样的精神值得赞扬,值得继承。

历史川流不息,精神永存。